老古董新发明与当代的孔子:民俗传统与文化自觉-康丽
传统将亡吗?传统是谁的?传统是哪来的?传统还有用吗?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是,我们在面对因文化交流、互构与新生给民俗传统带来的传承危机时的困惑。我们要理清民俗传统的归属,传统知识的生产过程,以及民俗传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与意义,才能真正回答这些有着时代印痕的问题,也才能获得民俗传统传续背后关于个人、社区与国家关联的真正理解。
康丽,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工作团队成员(2015-2017);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访问学者(2008-2009)。出版专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巧女故事》(2006),合编《谣俗蠡测:钟敬文学术散文集》(2001),在国家核心刊物(CSSCI)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平等——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相关国际文书的讨论》、《民间故事类型丛的丛构机制》、《传统化与传统化实践——对中国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思考》等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