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图讲坛 鲁迅与林语堂的幽默观-曾镇南

鲁迅与林语堂的幽默观-曾镇南

浏览次数:1798

鲁迅与林语堂的幽默观-曾镇南

1924年,林语堂在撰文中第一次将英语的“humour”译成“幽默”并加以提倡。1926年,鲁迅翻译《论幽默》一文,采用了此译法。1932年,林语堂创办并主编《论语》,逐渐推衍出一股幽默温煦思潮,鲁迅亦在稿件上予以支持。但在《论语》的刊行中,鲁迅与林语堂的幽默观日渐分期,最后完全仳离,昔日好友渐行渐远。而幽默是舶来词,中国人也并不长于幽默。讲座中讲述了在中国当代文学沉重而悲怆的氛围中,幽默占据的位置;鲁迅与林语堂对幽默的理解的分歧以及对这种文学分歧深层面的解读。 曾镇南,中共党员,研究员。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历任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工人、干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干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室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副主编,研究员。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评论集《泥土与蒺藜》、《缤纷的文学世界》,专著《王蒙论》,文学论文集《生活的痕迹》等。论文《论鲁迅与林语堂的幽默观》获首届鲁迅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