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由首都图书馆主办、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特别支持的“声游北京——聆听‘中轴’声音艺术展”,在北京城市图书馆艺术文献馆北京声音馆正式启幕。
作为首个以北京中轴线为主题的中英双语声音艺术展,展览以“穿越中轴的声音,重现消逝的图景”为核心理念,融合“文脉+科技”,整合新华社、故宫博物院等十二家机构的优质文博资源,将中轴线的“声脉”转化为可听、可触、可互动的阅读文化体验。展期将持续一年,免费向公众开放。
从“天地之中”到“守中而进”的文明叙事
展览打破传统视觉展览的边界,以“声音”为核心载体,用声音串联起中轴线的历史记忆与当代活力,弥补视觉展览对“活态文脉”的捕捉空白。展览通过“天地之中”“礼乐中国”“中西互渐”“守中而进”四大版块,构建起一条从“感知时间”到“理解秩序”,从“文明互鉴”到“未来共创”的叙事脉络,完整呈现中轴线作为“文明活化石”的多维价值。
“天地之中”聚焦“时间的声音”,还原古人“以钟定序、以历计时”的生活哲学、时空智慧与礼制人文;“礼乐中国”挖掘“秩序的声音”,通过宫廷礼乐与文人雅乐,展现中轴线上“礼为天地之序、乐为天地之和”的文明内核;“中西互渐”呈现“交流的声音”,以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与中国音乐的碰撞为线索,打破“中轴线是东方独白”的认知,展现文明在互鉴中丰盈的历程;“守中而进”探索“当下的声音”,从历史声景转向当代创作,邀请观众从“倾听者”变为“创造者”,让中轴线的声音在新时代持续生长。
从古籍解码到百年展品的声史对话
古籍“发声”,让文字解码可听的历史。展览依托AI解析与数字合成技术,将《御制律吕正义后编》《皇朝礼器图》等古籍中的“无声文字”转化为“可交互声景”,通过数字建模还原编钟、编磬、柷、敔等乐器的特征,解码每一件“声载体”背后的中轴线历史。
实物见证,让声韵交融共鸣的乐章。“镇展”展品——240余年历史的古董羽管键琴,见证了中西音乐文化的早期交流,与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的“大西洋琴”为姊妹琴,共同开启了中轴线上“中西声韵对话”的序幕。《巴罗中国行纪》(Travels in China)由英国人约翰·巴罗(John Barrow)撰写,展览中展示的是1804年出版的首版图书,书中附有《茉莉花》乐谱和拼音唱词及英文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从互动赋能到全龄参与的文化体验
展览打造了全龄适配的参与场景,多个互动区引领读者在“动手、动耳、动心”中感受中轴声音的魅力。
“敲钟追光”体验区以数字化声场建模技术与实景装置为支撑,读者可通过亲手敲击,精准还原中轴线关键点位的声学特征,将“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钟鼓楼击鼓节奏具象化,让“一刻、一更、一日”的流转化为可听可看的感官体验。在“礼乐中国”展区,读者走到“聚音罩”下便能清晰听到以祭祀、朝会、宴飨、出行四大场景为核心的专属礼乐,实现“一罩一世界”的沉浸式体验。在“竹林抚琴”体验区,读者指尖轻触古琴琴弦,便可“穿越”古代竹林,与文人飞鸟和鸣共奏。《茉莉花》曲谱游戏中,传统工尺谱的婉转、西方五线谱的华丽在此碰撞,让读者直观体验“中西音乐Notation的融合”。
从全民共创到声脉永续的文化延伸
展览不止于“呈现历史”,更致力于“连接当下与未来”。通过“全民共创”激活传承活力,通过“衍生实践”延伸文化影响,让中轴线的声音成为“活态传承”的载体。
“你想听的北京声音”互动板上,读者的选择将汇入“北京声音采样计划”,成为未来北京声音馆展品更新的重要依据。此刻的读者,不再是“被动观展者”,而是“主动策展人”。同时,让读者从“一次性观展”变为“长期参与”,首都图书馆将推出多类多场的“衍生实践”,让中轴线的声音持续“活”在当下。
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民族营造智慧的空间凝结”,“聆听‘中轴’声音艺术展”则是“中华民族声脉智慧的活态呈现”。首都图书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作用,满足读者对文化体验的高品质需求,让文脉传承更有活力。欢迎广大读者走进北京城市图书馆艺术文献馆北京声音馆,在声音中触摸历史,在互动中感受文明,在共创中续写中轴新韵。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声游北京——聆听“中轴”声音艺术展
Soundwalking in Beijing
Listening to the “Central Axis”:A Sound Art Exhibition
【展览地点】北京城市图书馆 艺术文献馆 北京声音馆
【展览时间】2025年9月至2026年9月
【主办单位】首都图书馆
【特别鸣谢】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诚挚感谢】新华社、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分支机构北京文博交流馆(智化寺)、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武汉琴台钢琴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