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首图快讯

第四届东亚古籍数字人文国际论坛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圆满落幕

[首图快讯] 2025-07-23

以数字为桥连典籍文脉,以人文为翼展千年新篇。7月21-22日,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和首都图书馆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东亚古籍数字人文国际论坛在北京城市图书馆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以“智能时代的文化典藏”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越南、希腊等国家及地区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围绕东亚古籍数字人文前沿趋势和实践,呈现了一场融合多元智慧与跨学科视野的学术盛宴。

1与会专家合影.jpg 

与会专家合影

21日上午,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军主持。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班子成员、二级巡视员常林出席并致开幕词常林指出,古籍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文化血脉,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文化数字化战略,持续加大古籍数字化投入,系统推进古籍保护与资源活化,不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未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拓展数字人文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创新研究,打造具有全国文化中心优势与创新活力的发展新格局,为传承中华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军在致辞中指出古籍曾面临藏于深阁、阅者寥寥的困境,如今古籍事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数字时代技术革新为古籍注入活力,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张军表达了对此次论坛促进古籍数字发展及国际协作的期望。随后,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吴国武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武氏香依次发表致辞

 2致辞-文旅局-常局.JPG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班子成员、二级巡视员 常林

3致辞-国图-张军.JPG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张军

 

论坛涵盖主旨报告、专题子论坛、海报快闪和AI创意·典藏新生分论坛四大板块。

在主旨报告环节,七位特邀嘉宾围绕数字人文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分享。主旨报告上半场由首都图书馆副馆长张娟主持,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黄居仁系统梳理了35年来语料库与计算语言学下数字人文的发展历程;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以《AI 驱动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践》为题,分享了首都图书馆古籍活化案例,剖析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困难与突破路径;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通过《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保护与研究》案例,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主旨报告下半场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刘炜主持,王军主任围绕《打造人文学术的智能研究空间》介绍了智能数据平台构建方向;希腊克里特大学讲席教授Christophe Roche从本体论出发,以中国画为例揭示其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基石作用;孔子学院访问学者许喆探讨了数字时代古籍研究者的课题与“理想研究”意义;北京汉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小豹分享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籍数字化等方面的核心突破与应用。这场跨领域分享,为数字人文提供多元思路与实践范式,彰显技术与人文融合赋能古籍活化、文明传承的深层价值。

 4主旨报告-毛馆.JPG

首都图书馆馆长 毛雅君

5主旨报告-杭侃.JPG 

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杭侃

6主旨报告-王军.JPG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王军

 

7月21日下午7月22日上午,本届论坛设的13个专题子论坛平行推进召开。子论坛共举办79场学术报告,聚焦技术赋能古籍研究中的挑战与突破,集中展示前沿成果与实践经验,重点探讨数字人文与人工智能融合背景下,大模型应用、智能处理及多模态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前,以大模型、VR/AR、计算语言方法、智能处理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革新古籍整理、阐释、保护、传播与活化利用模式,推动古籍资源在智能化时代的深度开发。各子论坛由一名专家担任召集人,并邀请两名专家担任点评人。青年学者与专家的精彩互动,让各子论坛成为思想碰撞的前沿阵地。每一次观点交锋、每一份研究成果,都是为古籍研究开辟新航道、探索新路径的积极尝试。

 

7子论坛.JPG

子论坛现场

论坛期间,海报快闪活动在学术交流区精彩上演,21份研究成果集中亮相。会场中,学者、师生驻足交流,在思维交汇中激荡灵感,在跨界对话中共绘学术图景,为古籍研究与数字人文的融合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学术交流区海报快闪

7月22日下午,本届论坛首次设立的——“典籍新生・AI创意”分论坛在智和厅召开。分论坛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古籍文献的融合实践,集结多所学校与机构的学子,基于首都图书馆、浙江大学未来图书馆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特色古籍文献资源展开文化再创作。

分论坛致辞环节由首都图书馆副馆长张娟主持,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天津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张志清发表开场致辞。张志清结合当前古籍发展的现状,指出大众阅读的深度决定典籍活化的程度,民族文化的力量源于情感共鸣,古籍从数字化到数字文化的培育仍任重道远期盼在业界与社会的同心协力下,推动古籍活化取得实质进步。

 13-分论坛-张志清先生.JPG

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天津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张志清

14-分论坛-张娟副馆长.JPG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 张娟

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长聘副教授张鹏翼主持。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演绎》为题,深入阐释了以《耕织图》为代表的数字演绎实践。费俊强调,数字化演绎依据遗产属性与场景特性制定,数字化演绎产品要渗透到生活和消费场景中,以产生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双聘研究员苏祺聚焦《文化遗产的智能修复与生成》,介绍了利用AI参与文化遗产识别、修复、还原与再创造的前沿实践。苏祺指出,AI与人文结合可构建逼真文化语境,打破传统文化传播边界,助力文化遗产普及与活化。

15-分论坛-费俊.JP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 费俊

250728_105639_1121.jpg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双聘研究员 苏祺

分论坛六组优秀作品进行集中汇报,十三组艺术作品参与快闪,充分展现了青年创作者对典籍的多元想象与技术实现力。本分论坛以技术为媒介、以古籍为灵感,将历史文本转化为数字语言,让千年典籍在AI的赋能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AI创意艺术作品汇报现场

本届论坛闭幕式孔子研究院访问学者许喆主持。闭幕式上,嘉宾13篇优质学术成果与19份分论坛优秀创意作品的获奖者进行颁奖。

 

闭幕式颁奖现场

最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军发表总结致辞,表达了对首都图书馆、大会嘉宾与所有参会者的诚挚感谢。王军指出,本届论坛的最大特色是“跨界”与“融合”,来自多个领域的青年创作者们以创意连接传统与未来,在人文精神中注入数字活力,推动文化遗产的再诠释与再创造。

“Digital humanity is humanity.”数字人文的根本依然是人文研究本身。愿我们在未来的旅程中,继续以数字之笔,与古人对话,拓展人文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