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业界新闻

移动图书馆!解码高铁时代阅读方程式 来源:中国网

[ 业界新闻] 2025-04-27


自4月20日起,G61、G610等7趟高铁列车变身为“移动图书馆”,太原、大同南等车站的“书香驿站”也以晋派古建筑风格亮相。在速度与效率主导的时代浪潮中,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的“书香铁路”活动如同一股清流,让疾驰的高铁车厢与繁忙的车站候车厅化作流动的文化殿堂,将文化的厚重与旅行的轻盈巧妙融合。这不仅是一次阅读场景的创新,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精神滋养的深刻实践。

“书香列车”的设计,体现了铁路部门对现代人精神需求的敏锐洞察。车厢内,餐吧台的“读书角”与流动送书服务让书籍触手可及,头枕巾上的“云阅读”二维码则打破实体书的限制,旅客扫码即可进入数字阅读的海洋。这种“纸质+数字”的双重供给,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的阅读偏好,也适应了碎片化时代的阅读习惯。更值得称道的是,活动并未止步于单向的图书陈列,而是通过“书香铁路·我喜爱的好书”分享会、作家访谈等互动形式,将车厢变为思想碰撞的沙龙。例如,张锐锋等作家走进太原南站“书香驿站”,以《铁路红色题材文学作品创作赏析》等主题与旅客对话,让候车厅化身为文化会客厅。这种沉浸式体验,让阅读从私人行为升华为公共参与,使旅途成为知识共享的纽带。

“书香驿站”的落地,则彰显了铁路空间的文化重塑能力。太原南站以晋派四合院风格打造驿站,将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现代交通枢纽,旅客在候车间隙不仅能借阅书籍,还能通过建筑美学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而7个高铁站增设的智能自助图书柜,支持“通借通还”,甚至可在出站口归还,这种“图书馆+交通网”的联动模式,打破了传统借阅的时空壁垒,让阅读真正融入生活场景的毛细血管。此外,铁路主题文创产品的推出,如定制书签、儿童阅读打卡装置,既增添趣味性,又潜移默化地传递着“阅读即生活方式”的理念。这些细节表明,“书香铁路”并非简单的文化符号堆砌,而是通过系统性服务设计,让阅读成为旅途中可感知、可参与、可延续的体验。

更深层次上,“书香铁路”活动折射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逻辑。铁路作为国民出行的“最大公约数”,每年承载数十亿人次的流动,其场景优势得天独厚。国铁集团将“铁路+阅读”模式常态化,从广西的“高铁读书驿站”到昆明的“星光书市”,再到此次山西的“书香列车”,持续拓展文化服务的边界。这种探索不仅在于提供书籍,更在于构建一个动态的文化生态系统:通过列车与车站的物理空间改造、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社会力量的协同(如与出版社、作家的合作),形成“供给—传播—反馈”的良性循环。例如,广西高铁驿站每年更新1.4万册书籍,涵盖少儿读物专区,既满足多元需求,又通过亲子共读培育下一代阅读习惯;而“扫码听书”等功能,则让传统文化以数字形态触达年轻群体,实现传播方式的代际平衡。

然而,这场文化实践的意义远超越服务升级本身。在高铁缩短地理距离的今天,“书香铁路”悄然重构着人们对“行万里路”的认知——旅途不仅是身体的位移,更可以成为精神的远征。当旅客在车厢中翻开一本书,或在驿站里聆听一场文学讲座,他们实际上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正如列车飞驰时车窗外的风景流转,阅读也让思想在方寸之间驰骋,使“诗与远方”在旅途中获得双重抵达。这种融合,恰好回应了现代社会对“慢生活”的渴求:在速度与效率的夹缝中,为心灵辟出一隅栖息之地。

展望未来,“书香铁路”的探索仍需深化。如何持续更新书目以避免“形式化陈列”?怎样利用大数据分析旅客偏好实现精准供给?能否引入更多元的文化形态(如地方非遗展示、微型艺术展览)与阅读形成互补?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可以肯定的是,当铁路不再仅是运输工具,而进阶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其社会价值便有了更丰富的维度。正如一位旅客在G61次列车上感慨:“原来高铁不仅能带我去远方,还能带我走进更广阔的精神世界。”这或许正是“书香铁路”最动人的注解——它让铁轨延伸的方向,同时指向地理的远方与心灵的归处。(杨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