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首图快讯

“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正式启动首站北京民歌赏读会成功举办

[ 首图快讯] 2025-03-10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阅读推广和艺术审美领域中“以文化人”和“以艺育人”的社会教育功能,推进全民阅读和全民美育,3月8日,“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正式启动, 首站“乐从河上生:北京民歌赏读会”在北京城市图书馆隆重举行。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近500 位读者齐聚一堂,共同沉浸在民歌的美妙世界中,感受北京传统民歌的文化魅力。

250311_111652_3882.png

活动现场

“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活动是图书馆界的一次联合行动。这次民歌主题阅读推广活动由首都图书馆发起,联合天津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共同主办,主题为“中国人的音乐——生声不息的民歌”。

该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知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田青先生担任总顾问,他既是《中国人的音乐》一书作者,又是首都图书馆“别样的阅读”2024年首场活动的主讲嘉宾。同时,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教育和艺术院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教授、艺术家,以及民歌的传承人、传唱人,更是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给予了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本次活动调集社会各方力量,汇聚资源,跨省联动,跨界互动,彼此赋能,彼此助力,共同营造富有书香意境,充满民间艺术气息,传播中国传统音乐,促进京津冀晋蒙文化交流、文旅融合的阅读新生态。

“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 活动是以民歌为主题,推进传统文化传承的一次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民歌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从民歌里能真切、真实地看到民生,听见民声——时代在发展,生活在继续,民歌在传扬。

活动伊始,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在致辞中表示,民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首都图书馆做为发起方,联合华北四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出本次活动,意在揭示各省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充分展现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华北地区有高山、大河、高原、平原、海洋,涵盖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其民歌的历史源远流长,蕴藏丰富,风格独具特色,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熟悉、热爱、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并且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唤起对家乡、亲人的难忘记忆,感受到乡音、乡情的亲切和温暖。

图片2.png

  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致辞

“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活动是公共图书馆创新阅读推广模式,提质增效的新举措。

   2025年,站在事业发展新起点上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创新开展阅读服务,以阅读与感知体验、阅读与艺术、阅读与科技、阅读与生活、阅读与人的发展等多元化、多视角、多领域的跨界融合为理念,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维度、宽度、长度和深度,将全民阅读与全民美育相结合,借助共情之力、聚合之力,打造“别样的阅读”品牌。

活动将阅读推广与传统民歌保护传承、图书馆馆藏揭示利用和京津冀晋蒙文化联动发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图书馆的文献、场地、读者、专家及社会合作资源的优势,创新推出了“赏读会”与“研读行”这一阅读推广的新方式。用读、讲、观、赏、访、行、研等多元融合的阅读形态,激发读者兴趣,满足读者需求;同时,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和活化率,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视频新资源,丰富馆藏,带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提质增效。

“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正式启动后,首场活动“乐从水上生:北京民歌赏读会”拉开帷幕。

北京民歌真实地展现了北京的历史风貌,反映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承载着北京的风土人情,体现着不同时代民众的审美需求,是民间艺术的宝库,是北京记忆的财富。

北京民歌的内容与题材十分广泛,数量大约有5000余首。1994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共收录北京市的民歌516首,而仅2015年出版的《北京民歌·顺义卷》、2019年出版的《北京民歌集·密云卷》和即将出版的《北京民歌集·平谷卷》就收录民歌1800余首。 

赏读会特别邀请了北京民歌专家、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也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副主编、《北京民歌》顺义卷和密云卷主编陈树林研究员作为导读人,邀请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张天彤教授作为导赏人。两位专家以其深厚的北京文化底蕴、丰富的知识储备、专业的音乐素养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为读者详细阐述了北京民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还以号子、小调和生活音调三类为例,深入剖析了北京民歌的唱腔、曲调及其演变过程,使读者对北京民歌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图片3.png

张天彤教授(左)与陈树林研究员(右)现场进行导读导赏

   这场赏读会,既是读书会,又是音乐会,书声、歌声,声声入耳,声入人心。

非遗传承人81岁的常富尧和74岁的张国宝带来了震撼人心的《通州运河号子》演唱。两位老人家中气十足,音色浑厚,仿佛将人们带回了往昔运河上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那一声声号子,不仅是劳动的呼喊,更是前辈们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现场的人们被这充满力量的歌声所感染,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图片4.png

非遗传承人常富尧和张国宝演唱《通州运河号子》

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周彬博士深情演绎了著名的北京民歌《探清水河》,讲述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那一声声小调婉转动人,让人沉浸其中,为之动容。

陈树林、张天彤和周彬联袂演绎出民歌《茉莉花》的不同模样,从北京,到河北,再到江苏,原来大家耳熟能详、享誉世界的一朵美丽娇小的《茉莉花》却拥有着如此声势庞大的“家族”。

北京八一学校金帆合唱团的孩子们带来了饱含义气骨气的《抗战小调》和充满童真意趣《水牛儿》,展现出年轻一代对民歌的思考、领会与热爱。他们不仅是演唱者,更是传承人;他们也让人们看到了,在新时代,民歌的生机与活力、民歌的希望与未来。

图片5.png

北京八一学校金帆合唱团的孩子们带来精彩的演唱

    活动接近尾声时,掀起了一波互动高潮。两位导读、导赏专家,邀请现场所有人一起学唱《放风筝》和《好热的天》两首民歌,大家热情高涨,纷纷站起身来,跟着音乐的节奏放声歌唱,尽情释放,其乐融融。

   赏读会结束后,北京民歌“研读行”将于一周后启程。研读行将由民歌专家担任导读人,带领由读者代表组成的研读团成员,探访民歌乐的诞生之地,实地考察和观摩,访问民歌民乐的传唱人、传播人、研究者等,学唱一首民歌,体验当地风土民情,完成一次别样的阅读之旅。

“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活动是文、旅、艺创新融合,协同发展的有益探索。此次民歌之旅阅读推广活动聚合了传统民歌文化的资源优势和图书馆文化内容与空间的优势,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提升了公共服务效能和资源利用效能。

通过此次活动,公众不仅领略了北京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民歌,更感受到它们在同一地域,或者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变、融合与发展。接下来的四个月,其他四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将接力举办赏读会和研读行,随着活动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的展开,读者可以“跟着民歌去旅行”,通过线上线下参与跨省的交流互动,体验一方水土上的一方人和一方情;与此同时,图书馆人也踏上了一条探索图书馆从知识宝库向“文化体验场”的转型之路。

一部文献,记录着民歌的成长历程和形态风貌;一首民歌,让人想起乡音,念起乡情。“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将带着图书馆的文化使命,和爱民歌的人一起,深入华北大地——让人们再一次想起民歌、记住民歌,让歌声与文字交响,让阅读与生活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