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各联网馆动态

“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 各联网馆动态] 2016-05-30

2016年5月28-29日,由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等单位共同主办,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承办的“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开幕式于5月28日上午在故宫博物院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北京市东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宋甘澍部长宣布开幕,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王伟东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希清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和台湾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徐泓先生出席并先后致辞,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毛佩琦教授主持大会。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影响最久远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唐起直至清末,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一千三百余年。而北京作为科举考试之地,曾举办过乡试、会试和殿试,保存了一批诸如太和殿、保和殿、国子监等与科举有关的重要文物古迹,北京的胡同中也保留了不少科举文化与文物。而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选在故宫博物院,闭幕式设在孔庙和国子监彛伦堂,可谓行逢其地,声扬其事,名实相符,定能为科举学术研究的学者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开幕式后六位专家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就科举制的遗产与科举学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东城区第一图书馆研究馆员王鸿鹏介绍了台湾科举的基本情况;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瑞来考证了《南宋科目条格故事》;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郭培贵考察了明代乡试中式考生类别变化;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陈文新作了题为“明代弘正年间的文坛、科场与政争-以前七子兴衰为中心”的报告;西城区第二图书馆馆长李金龙讲述了京师会馆与科举的联系。

自2005年以来,“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学术影响广泛。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的内容从单一的科举学科逐渐向跨学科、全方位研究转型。这届会议研究特点是科举文献的研究与科举文化遗产申遗研讨,因此,专题设为“科举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科举文献的收藏与利用”、“科举文物的研究与保管”、“科举文化遗产与申遗”和其他科举相关问题。学者们将围绕上述专题内容展开讨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投身科举研究,形成了科举研究的热潮。科举制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随着深入挖掘、精心研究,对当今各种考试均有借鉴意义。一是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用科学的态度地对待历史;二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启发人们对考试改革的思路;三是用科举丰富的考试理论,为完善考试制度、强化考试管理提供历史依据。

(东城区第一图书馆)